2008年4月21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普陀倾力打造平安海区
本报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徐烈 缪斌

  对于长期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渔民来说,“平安”二字有着特殊的含义。面对着狂风巨浪之中的遇险渔船,是悄然离去,是犹豫不前,还是毅然施救?舟山沈家门的渔老大不用选择,因为,互助互救,是渔业生产平安协会每个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  舟山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去年6月成立了首个渔业生产平安协会,以构建平安渔场为宗旨,鼓励渔民海上互救和抢险。

  互救从自发到责任
  “互救抢险对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。”33岁的倪立波当了14年的渔老大,在长期的捕捞生涯中,救助同行已成了他的职业操守。
  去年11月20日晚,倪老大的64188号渔船正在133海区作业。听气象预报说21日起有9到10级大风,倪老大决定回港避风。就在此时,倪老大收到了一条求救信号:浙普渔43188号船因机器故障无法行驶。
  “如果不及时把船拖回港,第二天遭遇大风浪就危险了。”倪老大当即驾驶渔船赶赴救援,在航行了1个多小时后,终于找到了故障船。于是,一船拖着一船,35小时后两船平安回港。
  这样的事一年总会遇上几次,而像倪立波一样的渔老大也比比皆是。在沈家门街道一个有着441艘渔船、2600余渔民的渔村中,助人为乐、抢险救助已成优良传统。大量海上作业的危险都在渔民互救中化险为夷,互救互助已成了渔场平安的坚实保障。为此,在渔民中弘扬这种互救精神成了渔业生产平安协会倡导的重要内容。
  “以往(互救)完全是出于自发,而现在不同了,”倪老大说,“作为渔业生产平安协会的会员,救助更是一种责任。”

  “平安普陀”有本“平安经”
  普陀区作为连续三年的平安县(市、区),从海上到陆地,从社区到渔场,各种平安创建举措足可以组成一本“平安经”。
  而在他们的平安经验里,如何构建海上平安占了半边天。海上创平安举措可谓层出不穷,创举不断。
  近年来,一个“以网络联通、工作联勤、犯罪联治、治安联防、纠纷联调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五联工程”在普陀区上马。渔民有了业余法律学校,渔船作业到哪里,法制教育就跟到哪里;渔场有了治安员、安全员,织起了一张严密的海上治安防范网络;32艘区级调解船常年穿梭在海上,3年来550起渔事纠纷在调解船上调处化解。
  从海上到陆地,“和谐促进工作室”是普陀区各社区独有的另一个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构。这个由社区老党员、退休干部等代表组成的工作室发挥余热,一年之中就预防化解各种民事纠纷1200多起,赢得了社区平安。
  新居民的平安是平安普陀的另一重要组成。为了让生活、工作在普陀区的新居民舒心、平安,普陀区成立了新居民服务管理中心,为新居民排忧解难、为新居民维权服务,使新居民也同样成为平安普陀、和谐普陀的创建者。
  “平安普陀”的创建经验还有很多,而更多的创建举措将会应运而生,不断推出新的“平安经”,才会让平安永驻。